关于清明节那点事儿

掐指一算清明时节即将来临,提及清明时节大多数人想得到的第一首诗,就是杜牧的《清明》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道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…

掐指一算清明时节即将来临,提及清明时节大多数人想得到的第一首诗,就是杜牧的《清明》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道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摇指杏花村。”

关于清明节的那些事儿插图

整诗营造了一种凄冷愁苦的氛围,依然在寂寥忧怀里又见出委婉素雅的风韵,好像一幅冷峭孤丽的清明节春雨图。

实际上诗里描绘的是江南地区春天的景象,雨量充沛、适宜的温度,恰好是南方地区耕作春播的好时机:“清明节,种瓜点豆”、“清明节后一场雨,胜过书生里了举”。

清明节

“清明节”一词,原是节气名字,最初它和扫墓并没有半毛钱关系。诗里有两回事要回应:

“欲断魂”与清明时节扫墓的事并无关联,追魂是踏青游人逢雨而意趣受影响,因此想找一个落脚的地方喝几盅休息躲雨,散心头之忧愁。

“杏花村”也不是今天山西省那一个杏花村,《千家诗》云:“此清明节逢雨所作也”。杏花村在今南京市野外,后人以杏花村为酒称,实际上刚好来源于杜牧这首古诗。

而江南春天的阴雨连绵景色,又和传统祭拜扫墓悼念过世亲人的情绪甚是应情。怎能说一点儿关联都没有呢?

“扫墓”来源于王侯将相墓祭之礼,在春秋战国时期,晋文公重耳为纪念介子推也就有了寒食节的禁止烟火、冷饮的风俗。

到唐朝,人们把寒食节和扫墓视作返本追宗的仪节,因为清明节距寒食节非常近,人们把扫墓前线拖到清明节,因此到唐高宗就以官方公文方式,将清明节和寒食节装包,宣布列入我国法定假日便于交通出行扫墓。

这一节日饮酒没有限制,根据唐朝段成式著《酉阳杂俎》记述:“在唐朝时期,于清明时节宫里摆宴饮酒以后,宪宗李纯又赐予丞相李绛酴酒。”

清明节饮酒

因此推论清明时节饮酒主要有两种缘故:一是寒食节期内,不可以取火吃软食,只吃凉食,饮酒能增加发热量;二是酒醉来轻缓或临时麻醉剂大家悼念亲友的情绪。

古人对清明节饮酒作诗比较多,如:

哪里难以忘怀酒,朱门美少男。立春花发后,寒食月明前。——杜甫

清明寒食好,春园百卉开。——韦应物

“燕子来时新社,梨花落后清明”—晏殊

勾勒清明时节时残花纷飞的美景,这般美景本来就应该是一个踏春的好时节。

从唐朝逐渐开始,清明时节又吸取农历三月三上巳节内容,拥有河边饮宴,野外游春的节日风俗习惯。上巳:三月初的巳日,逢到上巳日,我们都要到银行流水旁边去,用三月桃花水清洗,把自己身上的霉气洗去。

清明节谈恋爱

其他的民俗文化还有一些,比如说“一个女人的清明节,男生的日”,这话并不假,我们要从古籍上找到:为何春季是恋爱的季节?

曾皙说:期待“莫春者,清风既成,冠者五六人,道童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”,清明节是一个男欢女爱的节日。

依据《礼记·月令》记述:“仲春之月,令会男人女人,奔者禁不住”,觉得“仲春之月”是不同部族间的女人与男人打情骂俏的时节。

佤族、广大苗族地区的“三月三”,都是暮春时节,清明节前后,是许多人感激老祖先、野外打情骂俏的节日。古时候的老百姓很爱玩,反倒是当代的人群身处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里,失去作诗对赋、曲水流觞意境之美。

【话外】单身汪千辛万苦熬过未被冷死的冬季、却在春季被虐死(这里心痛单身狗三分钟)。

邀月

作者: 邀月